繻葛之戰春秋時代的一部分日期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地点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方)结果
鄭軍勝利参战方
周朝陈国蔡國卫国
鄭國指挥官与领导者
周桓王(負傷)虢公林父周公黑肩
郑庄公原繁高渠彌祭仲公子曼伯兵力
不詳
不詳
繻葛之战发生在东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是春秋時代初期鄭國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大破周室联军的一次反击战役。此战標誌出周王室衰弱、诸侯国興起、不听从天子之命而竞相争霸的局勢。
背景[编辑]
春秋初年,首都东迁到洛邑的周天子虽然名义上仍保留着天子的地位,实际上控制力日益减弱,已无法控制诸侯争霸。
地处中原腹心的郑国这时开始崛起,其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庶子,是与王室血缘最近的诸侯。郑桓公将国内民众由关中地区迁到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一带,大大加强了本国实力。鄭莊公继位后竭力扩充领地,进一步增强郑国实力。他在军事及外交上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灭了许国。
随着郑国的扩张,郑和周天子的矛盾也日渐加深。[1]周平王在位时,发生了周郑交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和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相作为人质,这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周室與諸侯鄭國平等,標誌著周室的等級規制及尊卑關係崩壞。周桓王即位后,对郑庄公的行为反感,剥夺郑庄公的卿士地位,郑庄公因此不去朝觐周桓王。[1]
经过[编辑]
周桓王認為郑庄公的行為无礼,於是在公元前707年秋指挥本国军队及陳、蔡、卫等诸侯军亲征郑国。郑国军队和联军在繻葛相遇。
周桓王将联军分为三军,其中右军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挥,蔡、卫两国军队加入其中;左军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挥,陈国军队加入其中;中军由桓王亲自指挥。郑军也分为三个部分:郑庄公和原繁、高渠弥等人率领中军,祭仲指挥左方阵,公子曼伯指挥右方阵。交战前郑国公子子元分析陈国正在发生内乱,陈军無心征戰,如果这时先攻击陈军,一定会迅速崩溃;蔡、卫两军实力不强,很容易攻破。因此应该先攻击两翼,然后攻击周朝中军。这个建议被郑庄公采纳。郑国大夫高渠弥则提出使用「鱼丽阵」,将战车排列在阵前,配合步兵则分散配置在战车两侧和后方,使两者协同配合。此阵法也获得同意。战斗果然像子元分析那样,两翼先被攻破,周军大败,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
祝聃请求前去追赶,但郑庄公认为君子不能欺人太甚,何况对方还是周天子,于是就不再追击下去。当晚他委派祭足去周营去慰问负伤的周桓王。
结果[编辑]
周桓王十年后病逝,因为財力不足,無法按天子的排场下葬,棺材摆了七年才入土。郑庄公在前701年去世,之后郑国国力日益衰弱。[2][3][4]
繻葛之战实际上反映了东周以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经一去不返。周天子不再有政治上的实权,而且对诸侯已经失去控制。
研究资料[编辑]
杨宽. 《西周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顾德融、朱顺龙. 《春秋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童书业. 《春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 中华书局. 2006.
军事科学院 主编. 《中国上古军事史》. 《中国军事通史》第二卷“春秋军事史”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
参考[编辑]
^ 1.0 1.1 繻葛之战---“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消亡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6-05-09.
^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桓公五年」. 中华书局. 1990年. 。
^ 《史记》,「周本纪」,「郑世家」. 中華書局版.
^ 方诗铭、王修龄.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查论编春秋历史事件前期平王东迁 · 携王余臣 · 郑庄公称霸 · 周郑交质 · 繻葛之战 · 楚国称王 · 晋国分裂 · 共叔段之亂 · 王子带叛乱 · 周鄭交惡 · 東門之戰 · 北戎侵齐 · 曲沃克晋 · 齊滅紀之戰中期管仲相齐 · 陈佗之乱 · 长勺之战 · 北杏之会 · 齐桓公称霸 · 九合诸侯 · 尊王攘夷 · 存邢救卫 · 召陵之盟 · 假道伐虢 · 葵丘之会 · 泓水之战 · 重耳流亡 · 城濮之战 · 踐土之盟 · 殽之戰 · 秦霸西戎 · 赵盾主盟 · 下宮之難 · 问鼎中原 · 夏征舒乱陈 · 若敖氏之乱 · 邲之战 · 鲁初税亩 · 鞌之戰 · 虫牢之盟 · 华元弭兵 · 鄢陵之战 · 晋悼公新政 · 湛阪之战 · 三桓分公室 · 栾盈之乱 · 弭兵之盟后期崔庆乱齐 · 晏婴相齐 · 子产相郑 · 兵役制 · 世兵制 · 伍子胥奔吴 · 单氏取周 · 鸡父之战 · 役人暴动 · 刺杀吴王僚 · 吴灭徐之战 · 檇里之战 · 柏舉之戰 · 堕三都 · 檇李之戰 · 夫椒之战 · 卧薪尝胆 · 邯郸之争 · 宋灭曹之战 · 吳舟師攻齊之戰 · 艾陵之战 · 黄池会盟 · 越袭吴都之战 · 田恒弑君 · 白公之亂 · 楚灭陈之战 · 笠泽之战 · 越灭吴之战 · 越王勾践称霸 · 晋智瑶攻郑之战 · 晋阳之战(三家灭智) · 楚灭蔡之战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