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荐薦】(jiàn)
“荐”,繁体为“薦”。汉字简化前,“荐”与“薦”的意义并不相同。“薦”为会意字,从艸,从廌。
繁体“薦”的金文上面从廌,下面从艸,是兽畜在草地上边走边吃草的象形。“艸”即草,“藨”从“艸”说明与草有关;“廌”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辨别是非曲直。“艸”“廌”为“薦”,表示此草是专供廌吃的。古人认为廌是有灵性、通天地、辨小篆曲直的神兽,极为喜欢,所以常常择取鲜美肥嫩的草来献给廌。《说文•廌部》:“薦,兽之所食艸。”“荐”表示兽畜吃的草,又引申指由荐编的草席。荐草被选而用于古代不用牲的祭祀,因此“荐”表示举荐、介绍之意。
“荐”从艸,从存。“存”为存在、保存。“艸”“存”为“荐”,意为“荐”是草存留下来的一种方式,即草席之意。《说文•艸部》:“荐,薦席也。”本义为草垫子、草席。
草席的编织通常要选用坚韧耐磨的草,这样草席才会保证其美观、耐用。因此,“荐”是选取好的、优等的草质,“荐”由此引申有推举、介绍之意,如举荐、推荐。人才的推举、选用也是如此,品性坚强、能力超凡的人才会被重视,从而被推荐任用。“艸”是草莽,是野生的、到处都有的、不被人重视的植物;“存”为生存。草莽之中藏龙卧虎,人才通常隐于市、埋于野,他们需要慧眼识千里马的伯乐来发现、发掘,然后才会从草莽中脱颖而出,一鸣惊人。“存”又为贮存、保存,此处可指自身能力的储存,惟有自身首先具备较高的能力,人才有被荐的可能。“艸”“存”为“荐”,同时也表明了人才是平凡人在平凡中造就的,最不起眼的地方往往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等待他人的重视、发掘和推荐。
“薦”为草。《庄子•齐物论》有“麋鹿食荐”。《尔雅•释草》:“薦,黍蓬。”是说“薦”为一种麋鹿食用的蓬草,长势旺盛。
《说文》:“古者神人以廌遗黄帝。帝曰:‘何食?何处?’曰:‘食薦;夏处水泽,冬处松柏。’”古时候神仙把廌兽送给黄帝。黄帝说:“它吃什么?住在什么地方?”回答说:“吃薦草;夏天住在水泽之中,冬天住在松柏之下。”古代游牧民族靠放牧、渔猎为生,每当发现水草丰美之地,就互相转告,互相推荐。故“荐”为推荐、举荐。另外,远古人类大多生活在山洞之中,阴冷而又潮湿,无意间人们发现躺在草上舒服且温暖,于是就把草编成席子,依席而卧,故“荐”也有草席之意。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如《世说新语•德行》:“既无饮席,便坐荐上。”汉语中“荐”多用作推荐、举荐。《孟子•万章上》:“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其实就是推荐人材、唯贤是用。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有一次问伯乐:“你是天下第一等相马的人,有没有可以继承你的子弟?”伯乐微笑:“我的儿子个个都是平庸之人,只能稍稍辨识马的好与坏,而不知马的功力。不过有个名叫方九皋的人,其鉴赏马的特殊能力甚至超出我很多。但他生性淡泊,不喜交际。如果您不嫌弃的话,我很乐意为您引荐此人。”伯乐相人也很高明,后经证明方九皋果然是个识马高手。伯乐这种不任人唯亲、荐贤举能的胸怀,确实值得后人学习。
用人需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高风亮节。东晋时,掌握大权的谢安决心选拔一名将才,负责组建一支新的军队。当时朝中胜任此职的只有其侄儿谢玄。为了国家,谢安不顾众人非议和任人唯亲的嫌疑,果断推荐了谢玄。后来谢玄不负重托,组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淝水之战前,谢安作为东晋总指挥,再一次力排众议,任用弟谢石为前线大都督,侄谢玄、子谢琰任前锋,并取得了淝水大战的辉煌战绩。谢安这种以大局为重,内不避亲、任人唯贤的惊人之举,在历史上传为美谈。历史上以“外举不避仇”而备受称道的是祁黄羊。晋国时,有一次南阳县缺少个县令,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说:“解狐可以。”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拥护。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与发展,关键在于用人。这就须要领导们虚怀若谷,举贤任能,任人不唯亲,用人不避亲,把大批的优秀人才举荐选拔到能够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来源:中国文明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