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许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据《燕京岁时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时,临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这一天吃馄饨的风俗。宋朝人周密说,临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到了南宋,我国开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风俗。那么冬至为什么要吃馄饨?冬至吃馄饨有什么寓意?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为什么要吃馄饨
冬至吃馄饨的习俗源于古代,主要与祭祀祖先和驱寒保暖有关。馄饨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饨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杭州的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认为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而馄饨的形状像人的心脏,吃馄饨可以驱散寒冷,温暖身体。此外,馄饨与“混沌”谐音,民间有吃馄饨打破混沌、开辟天地的寓意。
馄饨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晚期。考古人员在山东滕州薛国故城的一座春秋晚期墓中发现了一种呈三角形的面食,这应当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饺子,但其样子更像是馄饨。直到唐代,馄饨与饺子的形状才有了区分,各取其名。宋代开始,冬至之日备办的主要食品就是馄饨,贵家还会准备多种口味的馄饨,称为“百味馄饨”。
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古人甚至将其与春节相提并论。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师最重冬至节,虽至贫者也会在这一天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因此,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吃馄饨成为了一种传统的节日习俗。
冬至吃馄饨有什么寓意
冬至吃馄饨的寓意主要包括象征“混沌初分”和“天地相融”的概念。在民俗中,馄饨皮代表地,馅代表天气,包在一起象征“天地不分”、“天地相融”的“混沌世界”,吃馄饨寓意着吃掉“混沌世界”,迎来一个清平世界。此外,吃馄饨也有“破阴释阳”的寓意,象征着冬至的新旧交接宇宙混沌状态,表达亲自开辟世界的意思。
在不同地区,冬至吃馄饨的习俗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宋代的《岁时杂记》中记载,“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这说明在当时馄饨已经成为冬至的传统食物。此外,民间也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表明馄饨在冬至时节的重要性。
冬至作为一年中夜晚最长、阳气初生的时刻,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吃馄饨不仅是一种饮食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寓意着打破混沌,迎接清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