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学斌 复旦大学出版社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亦不乏那些背恩忘义之徒与故事,如同浮萍般随波逐流,玷污了道德的清泉。为了一己私利,他们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鸟尽弓藏……其丧尽天良的行为被后世唾弃。
01
逄 蒙
《荀子》《孟子》《淮南子》等史书都记载了一个叫逄蒙的人,他出生于帝尧时期,小的时候就立志要当一个冠绝天下的大英雄。为此,逄蒙拜后羿为师,学习射箭之术。
他在全部学到后羿的功夫之后,觉得天下只有后羿一个人的功夫比自己高,于是,他不思回报师恩,反而乘后羿不备,用箭射杀了后羿。
还有一个传说是,有一年,天上升起了十个太阳,大地上所有的庄稼都烤焦了,树木花草全部枯死了,河川湖泊中的水蒸发干了,人间面临巨大灾难。
神射手后羿为了拯救人类,就用长箭一连射落了九个太阳,使气候恢复正常。王母娘娘很钦佩后羿,赠给他一包神奇的药,说这药吃了既可以长生不老,又可以飞天成仙。后羿将神药交给妻子嫦娥收藏。
逄蒙是后羿的一个徒弟,听说师傅得了一包神奇之药,便想着偷来自己吃,以便升天成仙,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八月十五日,后羿带着徒弟们打猎去了,逄蒙借故没有去。天黑之时,他闯进嫦娥的住所,偷药不成,索性威逼嫦娥交出神药。情急之下,嫦娥将神药全部吞入肚中。一会儿,她便身轻如燕地飘了起来,一直飞向了月宫。
逄蒙没有得到神药,恼羞成怒,寻找机会暗中射杀了后羿。因此,人们都视逄蒙为一个忘恩负义、极度自私自利的人。
02
曹操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将曹操奸雄的特征鲜明地刻画出来。
曹操在洛阳为官,不满董卓的残暴统治,有心杀贼,却因计谋落空,被董卓发现破绽,不得已只好逃离洛阳,打算到自己的家乡躲避。
在逃跑的途中,曹操经过父亲的旧友吕伯奢家,就投门借宿。吕伯奢为了款待曹操,私下让儿子将家中的猪杀掉,自己则出门打酒去了。
曹操在隔壁听到有人声并说到“杀”字时,误以为他们想要谋害自己的性命,便趁其不备,先下手为强,将吕伯奢一家人都杀了。
后来,曹操看到捆绑的猪,才知道是自己冤枉了好人,只好偷偷离去。谁知道半路遇到了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生怕吕伯奢回家看到全家人被杀的惨状后会去报官,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也杀掉了吕伯奢。
当时,与曹操一路奔逃的还有中牟县令陈宫。陈宫弃官追随曹操是认为他是个能做大事的英雄,一看曹操如此行为,便问道:“之前杀吕伯奢一家是误杀,可是你已知实情,并且吕伯奢无罪,却为何又将他杀了?”
曹操说出了后来天下人皆知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听得此言,深知与曹操难以共图大事,便择机离去。
正史中曹操究竟有没有说过这话,有待考证,但经典小说中的描述经广为流传后,曹操忘恩负义的形象已在人们心目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03
侯 景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搅乱局势的人——侯景。
侯景最初是北魏怀朔镇的戍兵,因功被封为定州刺史、大行台。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之后,侯景依附东魏丞相高欢,被封为司徒、南道行台,独自控制河南道(黄河南部地区)。
高欢死后,其子高澄对侯景有所防备。侯景害怕被高澄杀害,索性公然叛乱。侯景一开始想获得西魏政权实际控制者宇文泰的支持,但宇文泰对他心怀戒备。
侯景又想转投南梁,但高澄派出军队平叛,击败侯景和南梁的军队,擒获梁武帝萧衍的侄子萧渊明,侯景仅率八百人投南梁。
南梁朝中有人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为人奸诈,不应接纳。梁武帝却不计前嫌地接受了侯景的投降,并给他很高待遇,封他为河南王、大将军、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可谓恩重如山。
之后,东魏提出与南梁和解,又欲以被俘的萧渊明换取侯景。侯景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又担心自己真的会被当作人质交换,遂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攻占了梁朝都城建康,竟将梁武帝活活饿死,掌握了梁朝军政大权。
侯景起兵后相继拥立又废黜萧正德、萧纲和萧栋三个傀儡皇帝,最后于551年自立为帝,国号为汉。
次年,梁湘东王萧绎整合力量讨伐侯景,战局逐渐扭转,侯景战败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
虽然侯景之乱平息,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梁朝迅速衰亡,被陈霸先的南朝陈取代。
梁武帝在侯景走投无路时收留了他,而侯景不仅饿死了梁武帝,毁灭了梁朝,还霸占了梁武帝的孙女溧阳公主,可谓史上忘恩负义的典型。侯景之名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04
安禄山
继侯景之后,唐朝的安禄山是又一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安禄山生于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是混血胡人。
安禄山长大后,精通六种语言,做了互市牙郎。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安禄山偷羊被抓,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准备将他乱棍打死,安禄山大声喊叫,如果想消灭奚族、契丹就不要杀死他。
张守珪见安禄山肥胖白皙,并且欣赏他的豪言壮语,便释放了他。
后来,因安禄山勇猛善战,张守珪收他为养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升任平卢(今辽宁西部)兵马使,他为人足智多谋,很受人赞扬,不久后便升任营州都督、平卢军使。
安禄山开始大量贿赂朝廷官员为他说好话,逐渐得到唐玄宗的信任。
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任命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入朝向唐玄宗奏事,唐玄宗听后更加器重他。
天宝三载(744年)和天宝六载(747年),安禄山先后被任命为范阳(今河北北部)节度使和御史大夫。
唐玄宗还在京城为安禄山修建了华丽的宅邸,连日常器物都用金银制作,在勤政楼中专门为安禄山设置了座位,以显示对他的恩宠,甚至杨贵妃认他为干儿子。
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向唐玄宗求得河东(今山西北部)节度使一职,他的儿子们也在朝中出任要职。
至此,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获得唐玄宗的宠幸,被封为东平郡王,赐予免死铁券,并获得特许铸币的权力。
安禄山势力坐大后,不思报效朝廷,不感唐玄宗知遇之恩,反而野心膨胀。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在范阳起兵,连克唐朝多地,在攻下洛阳后自立为帝。
唐玄宗得知后,下令平叛,但洛阳、潼关等地接连失守,安禄山进逼长安。
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逃往蜀中,途中禁卫军发动兵变,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
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多,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死于非命。
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成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势力在战乱中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安禄山在历史上成为一个祸国殃民、忘恩负义的典型,受到唐朝以至后世历史学家的普遍贬抑。
05
囚犯之妻
《唐国史补》中记录了一个故事,唐朝宰相李勉曾经在开封担任县尉,掌管治安捕盗事宜。
一日,李勉审理在押的死刑犯时,有一个囚犯向他申诉冤情,请求给一条活路。
李勉见他相貌轩昂、言辞恳切,动了恻隐之心,便悄悄释放了他。后来,李勉遭人诬陷,被罢官,他心情不爽,便到河北一带游历。
一天,他偶遇当年放走的囚犯。囚犯看见恩人非常高兴,热情地邀请李勉到家中做客。
囚犯已经发迹,家中十分富有,他命人置办了丰盛的酒宴来招待李勉,一连款待数日。
囚犯想报答恩人,就去跟自己的妻子商量。
他对妻子说:“李勉对我有救命之恩,应该如何报答他呢?”
妻子说:“送他一千匹丝绢如何?”囚犯说:“太少了,不够。”
妻子说:“送他两千匹丝绢如何?”
囚犯说:“还是不足以报答。”
妻子说:“我们无法报答他的大恩,不如杀了他。”
囚犯同意了。两人密谋如何杀掉李勉,正巧被囚犯家里的仆人听见了。
仆人觉得主人忘恩负义、不是好人,又觉得李勉太可怜,便悄悄把事情告诉了李勉。
李勉连忙骑马逃走。走了一百多里,到了半夜,李勉累坏了,马也跑不动了,李勉就到了一个旅店住下来。
店主人看见他半夜来住店,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原因。
李勉把以前自己救下死囚、如今死囚却要杀他的事情讲了出来。
刚说完,房梁上有个拿着刀的人跳下来,李勉吓了一跳。
原来,此人是囚犯之妻派来的刺客,但刺客在房梁上听了李勉一席话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放弃了刺杀李勉的打算,反而回去把忘恩负义的囚犯夫妇杀了。
06
刘 英
《包公案》中讲述了登州府市头镇有一个姓崔的大善人,妻子张氏温柔贤良,两人育有一子叫崔庆,已长到十八岁,聪明好学,品貌端庄。
有一天,崔善人家来了一位化缘的僧人,崔善人热情接待,忙叫仆人准备斋饭。
僧人对崔善人说:“我从五台山云游到此地,听说你乐善好施、屡积功德,特来告诉你一件重要的事情。”
崔善人忙问大师是何要事。僧人说:“你们这个地方不久将要发生洪灾,你须早做准备,到时也好逃脱厄运。”
崔善人惊讶地问如何知道洪水的到来。僧人说:“如果镇东牌坊前那对石狮子眼睛流出血来,就赶紧收拾东西乘船逃命。”
崔善人应诺,拜谢过僧人后,立即召集工匠在河边造船。镇上人问其原因后嘲笑他太痴,崔善人苦劝他们赶紧做准备,他们却不屑一顾。
崔善人也不在乎别人的嘲笑,吩咐家中仆人每天去镇东头看狮子眼睛是否流血。
镇上两个年轻人知道原委后,便想捉弄一下仆人和崔善人,一大早用猪血涂抹在石狮子的眼睛上。仆人过来看时,以为石狮子眼睛果真流血了,赶紧回家禀报。崔善人一家急忙收拾细软登上造好的船。
说来也奇怪,前一会儿天气晴朗、骄阳似火,待他们一家上船不久,天空就变得昏暗,一时雷声大作,顿时下起瓢泼大雨。
大雨下了三天三夜仍不停息,洪水泛滥,来不及逃难者均葬身洪水之中。
崔善人的大船在水中漂流,凡看到有落水者或动物都出手相救。他看见水中一棵树上有一个鸟巢,有几只幼鸦被困在巢中,便让仆人把幼鸦救到船上。
又看见一男孩抱着一块木头在水中挣扎,忙唤人将男孩救上来。
洪水消退后,乌鸦飞走了,崔善人询问被救男孩家中情况。
男孩说自己叫刘英,一家人已下落不明,愿意留在崔善人家当奴仆,以报答其救命之恩。
自此,崔善人将刘英视为己出,与自己的儿子崔庆一样照顾。有一天,镇上贴了一张榜文,说皇后娘娘丢失一块玉印,凡能寻得下落者即予重赏。
当天夜间,崔善人梦到一个仙人告诉他:“玉帝念你积善,特来让我告诉你,皇后娘娘的玉印掉在后宫八角琉璃井中,让你的儿子进京禀报此事就能得到赏赐。”
第二天早上,崔善人告诉家人梦中之事。刘英忙说:“京城路远,我愿代替弟弟崔庆前往,如真得了赏赐,就让给弟弟。”
崔善人听后大喜,吩咐给刘英准备行程路仪。刘英进京禀报,果然找到玉印。皇上高兴之余,见刘英一表人才,即招他为驸马。
刘英身价陡增,忘了崔善人的恩情和自己的许诺。消息传回镇上,崔善人不肯相信,担心刘英在京城惹祸,便派儿子带仆人去探听真假。
没想到刘英不仅不认崔庆,还将他和仆人关进牢中,仆人趁机逃脱,崔庆由乌鸦送信告知困境。
崔善人亲自赶到京城寻刘英,刘英拒不相认。无奈之下,崔善人到开封府告状。包拯受理诉状,查明实况,禀告皇上。
刘英因忘恩负义、冒领功劳、残虐不仁、迫害兄弟而被判斩首,崔庆被授官职。因崔善人平素好善,为他建立牌坊予以表彰。
07
卜德成
宋朝在洛阳出过一起恩将仇报的案子。
有一个名叫卜起的秀才,娶白氏为妻,两人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只是尚未有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卜起带白氏外出时,看到路边有一个十多岁的男孩,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孤苦伶仃地站在荒郊野外。
两口子上前询问,原来这孩子随父母外出逃荒,双亲不幸染病而亡,撇下他一人无依无靠,流落到此处。
卜起夫妻看他可怜,便将他领回家中,把他当作亲兄弟一般,并给他取名卜德成,希望他日后能够做一个有德行、有“成就”的人。
几年后,卜德成长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卜起夫妻也有了自己的儿子。
卜起一直坚持寒窗苦读,终于考取功名,被任命为瑞州县尉。临上任前,卜起邀卜德成乘船游览,并交代自己走后,希望他照顾家小,待任上安置妥当,就来接他们同去瑞州。
两人一边乘船,一边饮酒闲谈,不觉天色已晚。卜德成酒后失德,竟趁卜起不注意,从背后将他推入水中。
看着卜起在水中痛苦地挣扎,卜德成不思营救,反而拼命划桨逃离现场。不一会儿,卜起就沉入水中。
卜德成确认卜起已死,便返回家中对白氏说:“我与兄长在船上玩得高兴之际,不料兄长因酒醉不慎失足落水,待救援时已是不及,眼见得他溺亡了。”
白氏听到凶讯,放声大哭。卜德成假意相劝道:“人死不能复生,报官亦属无用。你孤儿寡母得为日后着想。不如由我冒充兄长之名去瑞州做官,你我一起共享荣华富贵。”
白氏听了此话,感到其中必有蹊跷,就设法从卜德成口中套话,越发感到卜德成行为可疑。
此时,卜德成露出凶相,威胁白氏说:“人死如灯灭,若你不顺从于我,不但你不得活命,我还要杀了你的儿子。”
白氏为了保全儿子,只能忍气吞声,终日以泪洗面。卜德成带着白氏及其儿子千里迢迢赶到瑞州上任。
三年之后,任期已满,卜德成不敢回原籍,就将白氏安置到京都居住,自己花钱买通了关系,改任楚州为官。
数年后,白氏儿子长大了。一天,儿子向母亲问起自己的身世,白氏含泪将了解到的真相说出,并告知儿子:“你现在长大了,该是给亲生父亲报仇的时候了,我死了也无怨。”
儿子设法收集卜德成作恶多端、冒官欺君的证据,与母亲共赴官府告状。
这件事惊动了朝廷,皇上传旨严查,卜德成在刑讯之下,如实招供了所作所为。皇上命令将卜德成就地正法,又赏给卜起儿子一个官职。
08
王 魁
在中国传统戏剧中有一出剧目叫“王魁与桂英”,演绎的是宋朝美丽、善良的敫桂英为葬父而卖身,落入烟花巷成为名妓。
一天,桂英去海神庙进香,在雪地中救起一个名叫王魁的破落书生并与其缔结夫妻之约。
桂英每日悉心照料王魁,全力帮助他攻读书文。在王魁赴京赶考时,桂英倾囊相助。两人专程来到海神庙,在海神庙前盟誓,互不负心。
从此,桂英日盼夜想地等待丈夫的音信。可她万万没想到,一年之后自己等来的竟是高中状元的王魁差人送来的一纸休书。
桂英悲愤欲绝,奔入与王魁定情盟誓的海神庙,向海神哭诉自己的不幸,恳求海神主持公道。然而,海神、判官、小鬼终无灵验。
面对冷漠的诸神,桂英绝望了,发誓一定要报仇。强烈的复仇心理使她产生了幻觉,觉得自己变成了鬼,海神恩准她与判官、小鬼一起去捉拿王魁。
到官衙后,桂英见到了负心的王魁,向他述说别后的思念,想重新唤起王魁旧日的感情。
然而,一切都无法打动王魁的心,他生怕费尽心机获得的荣华富贵化为乌有,又担忧娶妓女为妻有辱自己的名声。他开始以谎言哄骗,最后竟恶毒地羞辱桂英。
桂英怒不可遏,狠狠地打了这个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王魁恼羞成怒,竟然拔出宝剑欲杀桂英。
此时,判官、小鬼一拥而上,将王魁拿下。然而,这只是一场梦幻,醒来之后一切如故,桂英的满腔怨恨无处倾诉,只得对天仰叹、对地垂泪。
其实,中国古代这类事情不在少数,人们对忘恩负义之人给予有力的讽刺、声讨和鞭挞,并通过戏剧的方式予以无情揭露,以彰显社会正确的道德观。传统戏剧“陈世美与秦香莲”反映的故事主题也是如此。
09
贾雨村
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一个贯穿全书、穿针引线的人物叫作贾雨村,他也是一个忘恩负义、利欲熏心的小人。
贾雨村家道中落,本是寄宿在葫芦庙的一介穷儒,以写字卖帖为生。幸得乡宦甄士隐欣赏他的才华,慷慨解囊,赠他银两和冬衣,助他进京赶考,才使他有了发迹为官的机会。
对于这样的恩情,贾雨村不思报答,在明知甄士隐之女香菱被拐卖的情况下,不但不予搭救,反而来一场乱判葫芦案,将香菱判给“呆霸王”薛蟠,使其跌入火坑。可以说,贾雨村是香菱之死的直接推手。
贾雨村在被免官落魄之时,曾得到贾家恩惠,使他得以复官。然而,当贾家迎来被抄家的命运时,贾雨村不但袖手旁观,还落井下石,偷偷把知道的秘密告诉忠顺王府。
贾雨村的告密成了压垮贾家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贾雨村的结局是因贪赃枉法而被抄家治罪、发配流放到异地。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对贾雨村而言,这算是罪有应得、恶有恶报吧。
10
西王须
明代才子宋濂在《燕书》中讲述了一个恩将仇报的故事。
齐国人西王须善于海上贸易。有一次,他所乘船只被海浪打翻,他在海上漂流很久,所幸靠上了一个无人小岛。
他上岸后披着湿衣服在山中行走,又冷又饿,心想自己必死无疑,就寻找岩洞准备死在里面,希望尸体不要被鸟兽吃掉。
这时,有只猩猩从洞中出来,好奇地看着他,好像可怜他的样子。
猩猩取来各种食物,指着让他吃,又将自己铺着绒毛的洞穴让给西王须睡,自己则睡在洞口寒冷处。
虽然语言不通,但猩猩哇呀叫嚷,似乎是在安慰他。
如此共处了一年,猩猩对他照顾有加。忽然有一天,有一艘船经过小岛,西王须认出船上是他的朋友,就大声呼喊,朋友也认出他来。
西王须登船离开时,猩猩恋恋不舍。西王须在船上对他的朋友说:“我听说猩猩的血可以用来染毛织品,历经百年不会褪色。这只猩猩很肥,杀了它可以得到很多血。我们何不上岛去捕捉它?”
他的朋友听到此言大骂道:“猩猩是野兽却有人性,你是人却是畜生,还救你干什么?”
于是,朋友用袋子将西王须装进去,绑上石头沉入海底。西王须忘恩负义、丧失人道,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这些人物和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人性与道德的镜鉴,警示后人要珍视他人之善举与援手,常怀感恩之心。背信弃义、得鱼忘筌、鸟尽弓藏之举,非但难逃道德之谴责,更将招致深重祸患,于己于人皆非幸事。
/ 今日荐读 /
《文史趣思(肆)》
陈学斌 著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文史田园。在这里,有小园香径独徘徊的万 缕情丝,有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凌云壮志,有权衡利弊知进退的若愚大智, 有重整旗鼓振河山的顽强毅力,有胜境美景一楼收的宏阔视野......
沿着《文史趣思》前三部的思路、风格,本书继续谈文史,谈趣思, 谈与人们密切相关的生命话题。作者写“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世界想 象,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神奇传闻,写“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的人间温情,写“巾帼英雄,不让须眉”的不凡女性,写“姹紫嫣红,春 色满园”的美丽生态,小对话中藏着大发现,小故事中藏着大智慧。
人生的境遇、体验、感悟、哲理都蕴藏在中国历史文化之中。愿我们与文史友好相伴,笑看风花雪月,品味岁月静好。
原标题:《历史上忘恩负义的10个人,最无耻的是哪一个?》
阅读原文